English

文学的立场

2000-07-20 来源:光明日报 段崇轩 我有话说

目前文坛上有两种情景值得注意:一种是某些久享盛名的作家的精心之作,未及出笼已炒作得沸沸扬扬,面世后却反响平平;另一种是作品“平面化”、“世俗化”的气息甚浓,几近文化快餐或文学泡沫。

文学究竟是在什么环节上出了问题,文学的立场是否等同于作家的立场——

文学、特别是小说的萧条、落寞,已受到文坛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与思考。尽管新的小说、散文、诗歌等还在源源不断地发表和出版,但让文学圈和读者自觉自愿地拍手叫好的作品,却越来越少。有两种情景值得注意,一种是一些久享盛名的作家的精心之作,未等出笼就被炒作一片,但出版了却反映平平,这些作品似乎固守着一种清高,与读者、与时代的距离那样遥远,让人望而却步、亲近不得;另一种是不少作家、尤其是青年作家的作品,平面化、世俗化的气息越来越浓,这些作品倒是好看,或离奇曲折、或灯红酒绿,让你拿起放不下,但“过后不思量”,随手一扔绝不可惜,成为一种文化快餐、文学泡沫。前者是一种清高的拒绝,后者是一种献媚式的迎合,这两种情景虽不能说就反映了目前文学的基本状态,但至少可以说透露出值得警惕的一种文学倾向。

文学究竟是在什么环节上出了问题?有人说是由于人文精神的失落,有人说是市场文化的侵蚀,有人说是文学环境不佳……这些看法均能言之成理,但也显得大而无当。我以为,文学的萧条、落寞,从文学的内部层面来看,问题出在文学的立场上。何谓立场,即是指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由此而持的态度。而文学立场,就是指文学在表现生活时所站立的位置以及显示出来的情感态度。不管是清高地拒绝,还是献媚式地迎合,其中的关键首先是一个立场问题,拒绝与迎合的姿态,正表明了立场上的失误。每一部文学作品,都有特定的立场,不论这立场表现得怎样客观中允、怎样隐晦复杂。文学作品作为一种“凝固”了的文本,它所显示的立场是确定的、独立的、自在的,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。而文学作品的立场,又来源于作家的思想立场,二者是息息相通的,但作家的立场往往更为复杂、活跃一些,只有在作品文本形成之后,作家的思想立场才“水落石出”、自成一体。因此,文学的立场又不完全等同于作家的立场。

90年代以来,大一统的文化思想逐渐解体,市场经济迅速展开,直接促成了现代中国的多样化文化格局。文化是文学之根,多样化文化又顺理成章地导致了多样化文学。就像一条大河流着流着,突然遇到了众多走向不同的河床、山谷,它自然而然地分流开来,形成了一条条姿态各异的新河流,构成了一幅更加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。由于每个作家生存环境、文化背景的不同,文化和文学的多样化流向,促使庞大的作家队伍实现了一次空前的大分流和大组合。这一分流和组合,实际上就是作家立场的选择和确立。每一种不同类型的作家都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,找到了自己的文学立场。我以为在这多元化的文学格局中,至少有四种类型的文学。一种是以知识分子精英文化为旗帜的精英文学,这种文学依然以鲁迅的“启蒙”、“批判”精神为主旨,站在现代思想文化的前沿,启迪民心、直面现实,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作着艰苦的探索。第二种是以民间文化为根基的民间文学(不是指那种民间故事、笑话之类的民间文学),这类文学的情形较为复杂,但它基本的倾向是表现民众生活,发掘民间精神,在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。第三种是以当前政治意识形态为思想背景的“现实主义文学”,这种文学直面中国的变革现实,既揭示生活中的黑暗腐败以及矛盾冲突,又展示改革带来的无限活力和光明前途,把政府的意志和民众的愿望熔为一炉,显示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变和潜力。第四种文学是近年来所谓的“私人化写作”,它是个性解放、人的解放的产物,也是市场文化的果实。如上所述的四种文学,是多样化文化的成果,它滥觞于90年代初期,收获于90年代中、后期。

然而文学并没有在多样化的航道上一帆风顺地成长、壮大起来。相反,在世纪交替时期,它倒显得有些萎缩了、消沉了、落寞了,在如火如荼的市场经济社会中,形成了巨大的反差。如果从文学的外部环境看,市场经济对文学确实是一种巨大而无情的冲击,在一切以功利目的为轴心的市场社会中,人们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金钱、物质等方面,精神空间被挤压而越来越狭小。正如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,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,而不是文学的时代。如果从文学的内在层面看,则是文学的立场———这一环节发生了故障。面对越来越复杂艰难的社会、政治改革,面对腐败现象的蔓延剧增,面对人文精神的一片片塌落,面对广大读者对文学的世俗化需求,面对全球化、网络化、数字化的科技风暴……我们的作家一时间头晕目眩、混混沌沌、身不由己,刚刚站稳的那块立足之地,眼见得动摇了、陷落了、甚至丧失了。立场的突然“迷失”,自然导致了作家激情的衰减、态度的暧昧、说话的无力,这正是当前文学创作又一次下滑的深层原因。以审视、批判为特征的精英文学,由于对社会生活的隔膜和无奈,固守着越来越小的“阵地”,收敛了昔日的锋芒,要么不再发言,要么对社会、读者采取了拒绝态度,文坛上具有高度和富有活力的一种文学呈现出“退隐”的态势。90年代中期颇为活跃的民间文学,由于思想资源的匮乏,有的作家的创作难以为继,有的作家继续讲着不再新鲜的故事,有的作家创作势头未减,但平面化、世俗化的味道是越来越浓了。“私人化写作”最初在表现人的解放、个体生命的丰富和鲜活方面,有着独特的贡献,但由于它是一种封闭的、纯个人的写作,终于滑向了热衷暴露个人隐秘、展示现世狂欢的狭路,它的意义和价值正在消失。现实主义文学对文坛和读者形成了一股强劲的“冲击波”,但因了它对现实的生吞活剥和思想的肤浅,热闹一阵之后,也显出了退潮之势,它的“四面讨好”,其实质是另外一种形式的“媚俗”。我并不否认当前的文学中,依然有旗帜鲜明、清新刚健的好作品,但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,与整个文学几乎不成比例。如果一个时代的文学被社会潮流所左右,世俗化倾向成为一种时尚,那这个时代的文学就很让人忧虑了。

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学立场,坚定我们的文学立场。中国的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,要形成一个健全的、活跃的、良性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,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艰苦的努力,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,文学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,它依然是“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”。揭露和批判社会发展中滋生的形形色色的假、丑、恶现象,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真、善、美品格,重塑国民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精神,这是文学责无旁贷的职责。文学自然要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,但它更需要丰富和升华读者。越是市场化、现代化,越需要文学创造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,这才是社会的全面进步。在整个社会格局中,文学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处于“唯我独尊”的位置,那是一种不正常现象,但也决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,它在社会生活中的“份额”并不大,但它的作用却是无形的、强大的。人们都说文学边缘化了,但你看近年来那些真正优秀的、杰出的文学作品、所引起的社会关注和轰动,就足以说明文学依然是有价值、有力量的。文学属于人们的精神世界,文学属于整个民族。多样化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进步和超越,也是文学走向强大和成熟的一条坦途。每一种文学都有自己存在的位置和价值,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,各种文学的相互竞争和借鉴,才能形成多姿多彩、富有生机的文学世界。因此,每一种文学都要坚信自己的存在、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。丧失了立场,就等于丧失了生命。我们所以说当前的文学在立场上出了问题,就是指作家对自己的立足点发生了怀疑,六神无主、手忙脚乱,导致了作品的苍白无力。精英文学对现实的消极回避,民间文学对世俗生活的随波逐流,症结都在作家的思想立场上。怎样改变当前文学立场的“迷失”现象呢?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探索和努力。一是作家不仅要坚定自己的立场,而且要逐渐建立自己的思想“堡垒”,没有坚实丰富的思想“堡垒”,是无法洞察和表现我们所置身的变化莫测的现实生活的,这对青年作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。二是作家要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市场经济社会,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搏和走向,以作家的勇敢和良知,对社会、对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,这对坚守精神文学的作家而言似乎十分必要。改变文学的萧条、落寞现象,还需从作家身上做起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